《第三种存在:从通用智能到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朱嘉明认为期货配资平台有哪些,人工智能在构建全新经济和社会体系时所呈现的影响力,已经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三种存在”。
◎南 芃
2024年12月,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联合创始人山姆·奥特曼预言,超级人工智能将在2026年到来。这意味着一种超越人类的智能系统即将诞生。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认为,超级人工智能的成功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甚至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个事件。一些思想家甚至提出,面对这种拥有全新且无限的记忆功能和推理能力的智能系统,人类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是臣服于超级智能,还是选择反抗。
展开剩余86%《第三种存在:从通用智能到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朱嘉明认为,人工智能在构建全新经济和社会体系时所呈现的影响力,已经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三种存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基于两种存在:第一种是物理性和物质的存在;第二种是精神和意识的存在。而第三种存在,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规律和机制。人工智能是一种智慧存在,也是一种物理存在,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具有创造物理世界的能力。比如,2024年12月,World Labs宣布向“空间智能”迈出第一步:凭借单张图像即可生成三维世界。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标志着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生成3D物理世界。
朱嘉明是知名经济学家,现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本书由作者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论文等内容精选修订而成,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对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作者认为,当人工智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成为一切趋势的共同线索时,人类不仅要改变对现实存在的定义,还需要改变对自身的定义。更进一步说,人类将要迎接充满未知的全新文明。
比人类更先进的思维能力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使得机器可以像自然界的大脑一样具备思维能力,并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成果。今天的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从事体力劳动,还能琴棋书画、吟诗作赋。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推进科技奇点的到来不存在任何悬念,要理解人工智能的历史意义,就必须回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机器学习浪潮。1950年,图灵在其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预言,人类将创造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在1956年达特茅斯的人工智能会议上,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目标被明确为“实现能够像人类一样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器”,即基于计算机系统模仿人类智能和学习能力,完成类似人类智能的任务和活动。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倾向于将它当成一种能够帮助人类的工具,成为人类智慧的补充。
第二次是深度学习的浪潮。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深度是指神经中的网络隐藏层数量。传统神经网络只包含两到三个隐藏层,而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多达150个隐藏层。2006年,“AI教父”也是后来的诺奖得主杰弗里·辛顿提出了“深度学习网络”的概念。2012年,AlexNet神经网络模型诞生。更为大众所感知的标志性事件是,在2016年,DeepMind开发的AlphaGo战胜了韩国棋手李世石。
第三次是延续至今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大模型浪潮。大模型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通过规模化训练不断成长,具备泛化能力与强化学习机制。大模型是数学、统计学、电脑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带来了爆发性的涌现能力。2018年,谷歌发布了BERT模型。从2018年至2023年OpenAI发布了GPT-1到GPT-4的大模型。2023年,Meta发布大语言模型LLaMA。在中国,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华为推出了“盘古”。在本书付印前,2025年1月,中国杭州的DeepSeek发布了V3与R1系列大模型,其性能与LLaMA等领先模型相当,但构建和训练成本却大幅降低,引发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度关注。
根据通行的定义,通用人工智能是能够理解世界,并能像人类一样具有广泛灵活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可以进行跨领域的学习和推理。而超级人工智能是一种假想的超越人类的智能系统,拥有比人类更先进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自2022年起,基于深度学习原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并且正在以月为单位加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用于训练AI模型的典型数据集正接近公共在线文本总量的“天花板”,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由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逐步实现,其迈向超级智能的进程必然缩短。马斯克甚至明确宣布,到2030年,人工智能超越所有人类的概率是100%。
作者判断,如果通用人工智能只是能够替代人类的智能,那么超级人工智能则将主导超越人类的“智能大爆发”。逼近和实现通用智能和超级智能的过程,也就是第三种存在形成和演进的过程。现在人类面临的共同点挑战是,如何放下对变革的低估,迎接一个全新的文明。
动摇整个经济学的根基
历史一再证明,当一种新的科技革命发生以后,将同时面临三个问题:科技革命的张力、泛化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归结起来,科技革命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人工智能不仅渗透和改变经济活动的每个部门、行业,而且正在颠覆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经济学的原理。
首先,传统经济学体系的基石是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即人类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人工智能体被引入传统人类经济活动,差别显而易见:人工智能体很可能有着与人类不同的价值体系、情感体会以及需求。例如,对人工智能体来说,家庭、基本工资和劳动保护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此,经济学的“理性人”前提,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需要重新论证。
其次,作为经济学的第一原则,资源稀缺性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将发生动摇。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包括用于经济活动的资源,或者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一定时期内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生产所需技术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可见的将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经济,不会再重复工业时代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消耗,人工智能的劳动效率比人类高,却没有人类独有的物质性消费需求。例如,人工智能主导的内容性生产可以超越资源短缺的限制。
作者认为,以此类推,传统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充分就业的目标、生产函数的定义、价格曲线、储蓄投资模型、经济周期理论等概念,都将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重构。例如,分工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工,而是人类与智能体的分工;随着人类工作时间的减少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时间成了人们消费的对象,并不存在传统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刚性与弹性;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技术创新表现为连续创新过程,由供给创造市场,不存在物质产品的过剩问题。
但是,作者同时表示,在这一系列理论“塌房”中,熊彼得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依然有效,即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创新驱动的,而这种创新往往会破坏现有的市场结构,最终打破和改变商业周期。
人工智能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个融合了硬件、软件及基础设施的复杂技术生态系统。其影响力横跨经济领域,能够全方位渗透并改变社会的经济活动模式、经济结构布局以及制度框架。未来,一门门新兴学科将应运而生,人工智能经济学、人工智能政治学与人工智能社会学将纷纷崭露头角,致力于深入探究人工智能与各社会层面的交互影响与变革路径。
向新人类的全面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体替代人力的领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这一问题在科技界也引发了广泛讨论。霍金就曾经非常悲观地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或者是人类文明的完结。“AI教父”杰弗里·辛顿也曾表达类似的担忧:AI终将超过并操控人类。
人类将何去何从?作者认为,人类唯一的选择是主动开启向新人类全面转型。为此,人类需要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薛定谔曾经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生命受一个“极其有序的原子团”控制,生命的出现不过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作用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随后的进化不过是遵循基本的自然规律,“人活着就是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人工智能体系与人类生命体系的一些物理特征发生互动,有助于人类生命的熵减,而不是加剧熵增。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人类应当积极推动人类遗传与变异的适应性发展,打造一个以视觉、语言和算法为三大核心要素的人类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和心智架构。
融合了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生命形态,很可能接近“超人类主义”所倡导的未来愿景。超人类主义由现代进化论创始人朱利安·赫胥黎提出,主张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超越自身的自然限制。近几十年间的人类生物工程的重大发展,比如人机脑接口技术的不断改进,都已经揭示超人类主义的目标具有技术支持和现实可行性。
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总体是对人类有益的期货配资平台有哪些,还没有证据表明人工智能具有对人类不友好,甚至邪恶的倾向。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人类突破自身局限,还能彻底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相信,未来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智慧之间,碳基生命体和硅基智能体之间,完全具有相互理解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创造财富不再是人类的“专利”,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社会的财富创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发布于: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