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一到小暑,夏天的热浪像是有脚步似的融资杠杆实盘配资,一天天踩得人心里慌慌。小暑往往趁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卷着蝉鸣、风扇声、冰镇西瓜,一起溜进院落。老家有句话,“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意思是说,小暑只算夏天的开场白,真正的“火烤地狱”,还是要等进入伏天。可往往越靠近三伏,越惦记饭桌上的点滴讲究,就像民间一直流传的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每每到这节骨眼,家家户户都开始琢磨,是包馅的饺子先登场,还是煮面条的香气要趁热飞扬?
三伏是怎么来的?其实“伏”的意思,就是要“伏藏”,意思是天气最炎热要懂得安分一点,多呆在室内,静养身心。自古中国人就善于顺应天时,三伏从小暑或大暑开始,贴着二十四节气走,暑气正浓时,把自己的节奏“慢”下来,那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理解。
展开剩余80%诗人笔下的三伏
宋代的诗人范成大曾在《小暑六月节》中写道:“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意思是说,夏至后几天热风忽然来,没过多久小暑便悄悄报到。农家院里小孩子脱了鞋在土路上踩水,树荫下大人扇着蒲扇歇凉,古人早就把这份夏日的烟火气,刻在了骨头里、诗句中。
“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背后,是中国人对热天饮食的智慧。你想啊,头伏刚开始,湿气重,肚子里一不注意就闹别扭,这时候包饺子、吃点带馅的,能解馋也添点热闹;到了二伏,天最闷,面条下肚,爽快顺滑,吃着就透心凉。
三伏美食全家福 饺子、面条与小暑菜单
头伏饺子
包饺子,是很多北方家庭头伏的保留节目。猪肉韭菜、三鲜、茴香、玉米粒……什么应季馅料都能包进一张薄薄的饺子皮里。大一点的讲究家庭,头伏当天要早早起来和面、擀皮、调馅、全家齐上阵。一勺馅落皮心,轻轻合上搓褶子,几十只饺子排成队,锅里煮得咕嘟冒泡就是信号。捞出来,蘸上陈醋、蒜泥,那一口下去,皮滑馅香,比什么都满足。
实用家常做法:和一盆软硬适中的面,醒发十分钟。馅心可以用猪肉韭菜或者虾仁鸡蛋,适当加点葱姜末,调入少许盐、香油、花椒水搅拌均匀。取皮包馅,锅中烧水,饺子下锅,浮起三次即熟。
二伏面
二伏头一天就要吃面,图个顺滑顺气。有人爱吃热汤面,有人偏冷面、炸酱面。汤面汤清面劲,顶着酷暑喝一碗,有种清爽从舌尖滑进心眼的畅快。有人直接拌点酱料,黄瓜丝、胡萝卜丝、鸡蛋皮做码,简单不失层次。
实用家常做法:面条煮熟,捞出过冷水。用芝麻酱、生抽、醋、蒜末、辣椒油拌匀。加点黄瓜丝、一把豆芽,面条筋道又爽利。
三伏烙饼摊鸡蛋
三伏吃面制品要变化着来,烙饼摊鸡蛋就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老话说“伏天吃烙饼,炎热也能多添点力气。”鸡蛋裹着薄饼,外酥里香,是大人下酒、小孩蘸酱的下饭神器。几口下肚,汗水仿佛都变得甘甜起来。
三色凉菜与西瓜绿豆汤
除了主食,还有小暑不可缺的“三色凉菜”和绿豆汤。比如花生米配黄瓜条、拌茄丝、凉拌大葱豆腐。再来一碗冰镇绿豆汤,燥热扫净,只剩满屋的清凉。
实用做法:绿豆一把,淘洗干净,冷水煮至开花,加点冰糖,晾凉后盛在瓷碗中,放几块西瓜丁,捞起一勺,夏天的烦恼都溜走了。
民俗宜忌 伏天三吃与二不做
三吃
一吃头伏饺子,这是老少皆宜的“聚福菜”,图的是全家人团团圆圆,嘴馋心满意足。
二吃二伏面,能“顺顺当当”,酷暑中下碗面解腻又开胃。
三吃软糯烙饼摊鸡蛋,既添能量又讨吉利。在农村还喜欢配小葱蘸酱,意思是伏天多吃青绿,生活更添生气。
二不做
一不急躁动怒,三伏天容易烦闷易怒,老祖宗劝咱“静养心”,有事慢慢说,大事缓缓办。
二不暴晒劳作,古人讲究“伏不出”,中午过后避开毒日头,多在屋里歇凉纳福。命是自己的,总得惜着点。
这些生活讲究,其实都是顺应节气的老经验。大热天儿吃冷拌、喝汤、稍安勿躁,多休息少折腾,叫人夏天安稳,人与自然和谐。
无论你身在南方还是北方,不论是豪华的盛宴还是简朴的一碗面,中国人总能把三伏天吃出慰藉,也吃出一点点骄傲。饺子要一家人一起包,面条要热水现煮,连小吃都是三两好友说笑中凑齐的。我们守着这片刻的闲适和热腾,顺时而食,也顺心而活。
讲究吃没错,讲究团圆才是最紧要。小暑的风一吹过来,就如母亲亲手送来的翠绿西瓜,沁人心脾又悠长。那些民间的食俗、禁忌,其实都藏着老百姓对日子的智慧和对家人的珍惜。愿你这个小暑,有饺子吃,有面条下肚,有家人作伴,有一份淡定。伏天难捱,但好饭好菜和好心情融资杠杆实盘配资,总能让人过得“心头舒展,万事顺遂”。
发布于:安徽省